從事醫美行業必需辦醫療證件嗎?
時間:2020-01-13瀏覽次數:4527 來源:酷思國際
今年7月,《新京報》曾做過一項“植發三天速成班”的調查。一家培訓機構里并非醫生的“老師”,帶著四五個同樣沒有醫師資格的“學員”,直接在人頭頂上操刀“實踐教學”。幾天后,這些學員就“順利結業”,成了私立醫院的“整形醫生”,有的甚至在理發店開展了植發業務。
從這個案例,大概可以窺探醫美行業的冰山一角——理發店主、足療店主,不管有沒有醫學背景,只要膽子夠大,都能干醫美;許多民營機構所擅長的只是營銷誘導,花大把錢在門面裝修上,手術所用針線卻是[敏感詞]的。把身體交給這樣的機構和醫生,誰能放心?
數據顯示,我國醫美市場近年來保持20%以上的復合年均增長率,已經躋身全球第二大醫美市場。然而,一方面是產業飛騰,另一方面卻是亂象叢生。非醫療美容場所從事醫療美容治療、非正規培訓的醫師執業、非合格的醫療美容產品使用……2015年至2018年,全國消協組織收到關于醫療美容行業的投訴翻了10倍還多,由整形美容導致的醫療事故也屢見不鮮。
上述現象表明的核心問題是,醫美行業的醫療本質被淡化了。在不少人心目中,植發和美甲沒什么區別,對服務機構也沒有要求,這是不對的。
一般講美容行業,分為生活美容和醫療美容:像保濕、鎖水等修飾性美容,沒有創傷性和侵入性,屬于生活型美容;而割雙眼皮、抽脂、隆鼻等屬于創傷性或侵入性的醫學技術方法,則應歸入醫療美容。既然是醫療美容,那就是醫療行為,就要納入醫政部門監管。沒有醫療機構許可證,就不能開設醫院,沒有執業醫師資格和外科整形資質,就不能進入行業。醫美行業走向規范化,這是要堅持的底線和原則。
不加節制的商業化必將導致問題叢生。許多醫美機構將病人稱為“顧客”,將診療包裝為“服務”,是在刻意淡化醫療屬性,必須堅決反對。
今年全國兩會期間,有政協委員提案稱應該明確定義醫美行業的醫療性質,就是一個不錯的提議。因為只有明確性質,才能厘清該行業的合法性,幫助老百姓區分哪些服務內容是醫美機構可以做的,哪些項目不可以做;其次,有利于加強醫生隊伍管理,使不具資質的醫生不能超范圍執業,低資質醫生不能從事高資質手術;此外,可以幫助執法人員能夠快速、明確、合法有據地處理問題。
醫美產業要健康發展,還要找準行業治理的管理盲區與難點,重點整治和肅清行業違法、非法、違規行為。譬如,非法藥品是醫美產業鏈的關鍵環節之一,它們通過電商平臺和微商大肆流傳,需要相關部門主動作為。
同樣,對那些非法醫美機構和從業者,相關部門也不能一封了之,而是要納入誠信黑名單,嚴肅追究法律責任,才能起到警示作用。下一步,隨著更多民營資本、社會資本進入醫美領域,市場需求不斷增長,醫美機構數量將進一步增加。如何促進醫美行業的高質量發展,將行業蛋糕做強做大,將極大考驗管理部門的治理能力。
陳小姐:15816868626
陳先生:15989861669
微信掃一掃,關注更多驚喜!? 2019 酷思國際
地址:深圳市龍華新區布龍路4號127藝術陳設產業園A座1層
粵ICP備17162853號